在美国加息加到快要抽筋、全世界都对美元避之不及的时候,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反过来,跑到香港去发行几十亿美元的国债?
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,我身边的朋友都炸了,说这操作简直是反人类,完全看不懂。
你想啊,现在美国那边利率高得吓人,连他们自己政府借钱的成本都飙到了天上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冲破5%,每年光是付利息就得花掉一万多亿美元。
美国人自己都快被这高利率压得喘不过气了,我们却像是没事人一样,主动往这个旋涡里跳。
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,这是国家财政部亲自下场,要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。
这感觉就像海啸来了,所有人都拼命往高处跑,我们却划着一艘小船,迎着巨浪就冲了过去。
这画面,说多魔幻就有多魔幻。
但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,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鲁莽冲动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、直指要害的惊天豪赌。
这场豪赌最核心,也是最“王炸”的目标,就是要动一动美元霸权最根本的东西——定价权。
你没听错,我们根本不是冲着那几十亿美元去的,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:美元资产的价值,不能再由你美国一家说了算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如果这次我们发行的美元债,最后被全球资本抢疯了,而且最终成交的利率,居然比同期美国国债的利率还要低,这意味着什么?
这就意味着,在全球那些手握万亿资本的巨头眼里,一张盖着中国印章的“借条”,比美国政府的“借条”更安全、更值得信赖!
他们宁愿少赚一点利息,也要把钱借给我们。
这等于是在用真金白银进行一场全球性的信任投票,投票结果将直接打在华尔街的脸上。
到那个时候,最尴尬的恐怕就是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了。
他们总不能跳出来喊:“大家别买中国的债,快来买我们的!虽然我们债台高筑,都快35万亿美元了,但我们利息给得高啊!”这话他们自己都说不出口,因为他们还指望着这些国际资本来接盘他们那堆积如山的国债呢。
所以,这一招棋,就是在美元的体系里,用美元的规则,跟美元的信用硬碰硬地掰手腕。
当然,敢下这么大的赌注,我们不是凭着一腔热血。
这份底气,是靠实打实的战绩和国际公认的信誉挣来的。
首先,我们手里攥着一张王牌,那就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——标普、穆迪和惠誉,长期以来都给予中国主权信用A+或A1级别的高评级。
这在国际金融圈里,就相当于一张“信誉金卡”,是全球各大投资基金配置资产的重要风向标,从规则上就确立了我们的江湖地位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有过硬的实战经验。
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这么干了。
自2017年我们时隔多年重启美元国债发行以来,每一次都像是一场资本的盛宴。
我记得很清楚,2021年我们在香港发40亿美元债的时候,全球投资者抢着要,认购倍数超过了6倍,场面火爆得不行。
这还不算最夸张的,今年3月,我们首次去沙特发债,结果认购倍数直接飙到了接近20倍!
这个数字已经不能用“热销”来形容了,简直就是全球资本排着长队来“表忠心”。
有了这些历史战绩打底,我们才敢在今天这个利率更高的“极限环境”里,进行一次更高难度的测试。
据说香港那边的金融机构早就开始四处打听这次发行的配额了,有人甚至预测认购倍数可能还得奔着十几倍去。
如果说前几次大家抢着买,看重的是我们的稳定和收益,那这一次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再来抢,那看的可能就是未来的方向了——资金正在寻找一个能真正避风的港湾。
当然,除了这个宏大的战略目标,这次行动还有非常精妙的战术布局。
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,就是给咱们自己的“国家队”出海铺路。
这笔钱,其实根本不是财政部自己要花,它更像是一个“大家长”,用自己最高的信用评级,去国际市场上拿一个最低的“批发价”。
这个由国家出面借钱定下来的利率,就会成为一个标杆,一个“主权信用天花板”。
以后,咱们那些巨无霸企业,比如中石油、工商银行这些,要去海外发展业务、需要借美元的时候,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着这个“内部价”去跟国际投行谈判了。
银行一看,连中国主权债的利率都这么低,给这些顶级国企的利率自然也不敢高到哪里去。
这相当于国家直接给企业出海发了一张超级“折扣券”,一下子就把融资成本给打下来了,这招实在是高明。
最后,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,那就是这次发债的地点选在了香港,并且用的是一个叫“Reg S”的规则。
这个规则说白了,就是这次发的债券只卖给美国以外的投资者,跟美国人没半毛钱关系,也根本用不着去跟美国证监会报备。
这么一来,就巧妙地绕开了美国那边越来越严的“长臂管辖”,什么《外国公司问责法》之类的,都管不着我们。
这一步棋,不仅利用了香港作为亚洲美元交易中心、手里攥着巨大美元资金池的优势,把这些沉淀的美元盘活,为我们所用,更是在巩固香港作为我们面向世界的金融“桥头堡”地位。
同时,也为我们打造一个独立于美国监管之外、安全可控的融资通道。
美元的霸权或许还未终结,但它的基石已经肉眼可见地开始松动。
而撬动它的,可能真的不是什么飞机大炮,就是这张来自东方的、利率更低的“借条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