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交所新股发行申购冷门逆袭,资金流向大变局

 186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1-07 18:32:22

北交所新股发行,到底藏着啥门道?

大家都关心新股申购,每个月能上几家,发行节奏和大家的钱袋子密不可分,咱们仔细盯一盯,10月份北交所的表现,基本和预期差不多,就是三只新股,没有多,也没少,有意思的是,申购日期安排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,泰凯英和丹娜生物都“撞”在周三,有些规律又被打破,甚至还有一天是周二,刚想抓住节奏,结果,最新的北矿检测又定在周一,安排越来越“飘忽”,让人琢磨不透,北交所到底在跟谁玩捉迷藏呢,大家最关心的还是,接下来的11月份,到底能申购几家,咱们的钱,能不能早点用上?

其实看一看北交所的“库存”,你会发现,表面上好像公司挺多,流程看着也繁杂,只要仔细梳理一下,你会发现,有些公司只是“在路上”,还没走完注册或者过会的流程,有的还要不停更新文件和数据,比如精创电气,财报其实出来了,但是还没上最新的招股书,另外大鹏工业又刚更新材料,南特科技也在预测数据,对比A股和港股上市的流程,其实节奏上差不多,就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微调,比起来,北交所申购,大家明显感觉节奏“更紧凑”,有时候刚发现公告,申购就要开始,投资者反而缺了点喘气的空间。

说到这些“钉子户”,很多朋友印象深刻,比如扬德环能、宇星股份,反反复复更新招股书,终于迎来破局的希望,这也是市场对企业质量的要求逐步提升的表现,不是一批材料就能敲定,监管层会根据外部变化,让企业把信息披露做得更扎实,这样,资金参与时才愿意多下点赌注,而岷山环能则是个反面案例,本来快上会,结果公司主动终止上市,说明,有的公司自己也会权衡当前市场和自身情况,这跟美股的IPO“撤回”如出一辙,毕竟发行不是“不计成本”的游戏,企业上市,要么利好自身融资、发展,要么赶上热度多拿点估值,要是时间点不对,提前抽身也是明智选择。

大家最关心的还是“钱”,新股申购的钱到底还够不够用?最新数据来7000亿的申购资金已经是常态,好一点就能突破8000亿,尤其是单账户申购方式大幅提高了门槛,很多人发现,申购中签的资金成本已经连年递增,三四百万元配一手已经不稀奇,有的还得五六百万,这种现象并不特殊,全球范围只要新股稀缺、资金充裕,申购成本马上走高,例如2021年港股打新高潮,大笔资金抢市场,结果新股上市首日屡创新高,之后也有“破发潮”,说明资金轮动、风险变化,永远不会停歇。

北交所还有不少地方刚刚开始“探索”,比如“超额配售选择权”,以前新股发行的时候,有战略配售比例可以灵活调,有时候留给网上投资者的股数会多点,现在,连续四家不采用“超额配售”,导致网上发行总量又少了5%,你是不是感觉没什么?实际上,这就把普通人中签几率又降低了,资金门槛随之又往上推,比如北矿检测这次申购,有的资金一通分析“分歧”很大,有人看性价比,有人纯粹拼手速,结果可能谁都没法提前判断,反而,大鹏工业、精创电气等还在“路上”,一旦按现有方案发行,估计又是一场“拼命大战”,有人甚至开玩笑,申购前不仅得囤足资金,还得提前锻炼身体,争取手速快一点,抢个好机会。

举个例子,去年A股某新股发行,由于发行价过低,导致中签率异常火爆,然后开盘直接破发,很多参与者亏了不少钱,而北交所采取的市盈率限制,看似在保护投资者,实则给企业融资加了枷锁,比如发行市盈率不能超14.99倍,看着很安全,其实也拉低了不少公司的吸引力,要是企业成长性足够,低估值变成长线利好,大家都会抢着申购;假如光靠低价,没有成长支撑,最后就变成资金堆积,开盘砸盘,结果谁都不乐意,这就要求申购投资者真正看懂企业质地,而不能只看价格/市盈率。

申购的节奏变化,跟市场热点密不可分,像11月份,第一周刚上北矿检测,传言还会有大鹏工业,精创电气和南特科技谁能赶上,还得看更新招股说明书的速度和REITs申购档期,不仅和公告时间有关,跟市场“气氛”也息息相关,比如大家更看重消费科技医药板块,那么生物企业上市或许会多点关注资金,如果近期大盘震荡调整,资金可能又缩手观望,导致申购参与率降低,这就像美股IPO盛行时,科技、云计算公司领跑,冷门行业几乎无人问津,选谁申购,需要大家“自己掂量”。

申购新股,已经不是单纯“拼运气”的时代了,资金与信息透明度同步提升,投资者越来越精明,哪怕频繁更新资料、不断推迟安排,大家还是用脚投票,选择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,新股发行制度也在不断调整,投资门槛、配售比例、公告时间,甚至申购方式,都决定了市场资金的流向和项目的热度,就像NBA选秀,不光看球员实力,还得看球队阵容和战术需求,不是谁“来了”都一定成功。

回到原点,北交所新股发行的“捉迷藏”,本质上是多方博弈,既有企业自我考量,又有监管节奏安排,还有资金和投资者真正的选择,下一步会不会有更灵活的发行机制?或者会形成新的热钱涌动?你认为,北交所的新股发行改革,还能有哪些变化?资金和企业之间的“平衡”,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?这不仅是北交所要思考的,也是每个投资人值得琢磨的事,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