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卖出辣条超100亿包,火腿肠销量与冷鲜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……在素有“中原粮仓”美誉的河南,漯河市面积虽不大,食品产业规模却占全省1/5、全国1/50,集聚了8000多家食品加工实体。立足这一产业优势,漯河市积极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,强化平台载体功能,推进食品领域技术协同攻关,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,助力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据介绍,中原食品实验室由漯河市主导建设,由中国农业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、郑州轻工业大学牵头,联合郑州大学、河南大学、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,于2022年9月22日正式揭牌成立。
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。两年多来,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了14名院士以及29名国家杰青、长江学者领衔的12支科研团队和11个创新中心。整合省内6所高校及中国农业大学、江南大学等9所省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,实验室建立起约300人的专职科研队伍,采用“省外+省内”双首席科学家模式,常态化开展科研协作,构建起实力雄厚的食品研发矩阵。
在建设模式上,实验室探索实施“总部+分基地”的“1+6+N”体系:“1”为位于漯河的中心实验室,涵盖科研机构和中试孵化基地;“6”即在中国农业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等六所合作高校设立研究基地,各自聚焦一个方向,开展重大科学问题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;“N”则是在全省多家重点食品企业设立成果转化基地,提供一对一服务,通过共建合作与科研协作等多种模式,快速形成集聚效应,激发创新裂变。通过设备、资源与科研共享,实验室不断增强凝聚力与协同效能。
作为食品创新的“发动机”,中原食品实验室发挥科研、人才、技术等优势,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让更多具有中原特色的“食中名品”“食中精品”走出河南、走向大市场。
“我们采用‘企业下单,科学家接单’的模式,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诊断,解决技术难题。同时,通过企业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,实现了食品科研从0到1的突破。”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陈历水表示。
目前,实验室聚焦食品营养健康、药食同源、未来食品三大前沿方向,已突破关键技术32项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,申请发明专利168项,并参与制定70项国际、国家及行业标准。通过与双汇、蒙牛等280余家企业合作,实验室推动了“快乐酸奶”“乐荷白酒”等11款创新产品上市,设立42家成果转化基地,与15家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。
目前,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,涵盖研发大楼、中试基地、孵化中心和人才公寓;占地500亩的二期项目已全面启动,新实验大楼投入使用,新中试基地、研究生院等预计年底前全面建成;三期规划占地3000亩的未来食品产业园区也已完成规划设计,发展蓝图日益清晰。
中原食品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,实验室将聚焦“营养健康、食药同源、未来食品”三大方向开展科研攻关,紧盯科技前沿与行业难点,激发创新活力,坚持自立自强,追求卓越突破,为打造“国人厨房”持续贡献科技力量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武春明)
